赵无极这几年很火,拍场表现夺人眼球,加上2013年四月艺术家辞世,艺术界一片追思。大家用尽赞美之词来回顾赵无极优雅、华美的一生:大师、油画之王、东西合璧、享誉世界、华人骄傲……当然,对已故友人的追思无论用何等溢美之词都不为过,毕竟这里有缅怀悼念的情感。然而,在众多媒体对赵无极艺术成就进行无限拔高的背后,却隐藏着多股力量企图在未来左右赵无极的艺术市场,这个需要引起艺术研究者的警惕。
实际上赵无极并不像艺术市场中神话的那般伟大,我们对待赵无极的艺术成就,需要冷静、客观的进行分析和评价。
赵无极的艺术成就
赵无极于1935年入杭州艺专,师从林风眠(1900--1991)。林风眠中西并举的艺术观点,深深地影响了赵无极。1948年赵无极抵达巴黎,很快融入巴黎艺术家的核心圈子中。在艺术方面,有两个人对赵无极影响甚大,一是诗人亨利·米修(HeniMichaux,1899--1984),他提醒赵无极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。另一个是保罗·克利(PaulKlee,1879--1940),保罗·克利作品中的象征符号和主观色彩的运用,影响了赵无极长达6年之久。这个时期是赵无极从具象绘画逐渐向抽象绘画过度的阶段,到了1954年以后,他的画不再有标题,而仅在画布背面标注创作日期。即便如此,保罗·克利独特而强烈的个人风格,让赵无极一时无法跳脱对其作品的表面模仿。
直到1957年,赵无极的视野转向了美国,受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,赵无极开始新一轮的转型和突破,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杰克逊·波洛克(JacksonPollock,1912--1956)、威廉·德·库宁(WillemDeKooning,1904--1997)在色彩运用、挥洒的笔触等方面给了赵无极重大启发。
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,赵无极借助抽象表现主义元素,终于摆脱了对保罗·克利的表面模仿,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。这一时期的作品以黑、赭、褐等色彩为基调,笔触剧烈动荡、充满力度、极富动感,“山脊式”的构图中,隐藏着甲骨、象形文字等中国符号。
到了60年代后期,赵无极进一步回归中国绘画“传统”,一种似是而非的中国山水风景,稀释的油彩通过洒、染、滴、擦、扫等反复涂抹,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和肌理,画面看起来变化多端、情感充沛。
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,赵无极的作品越发显得空灵和润泽,画面中尖锐的笔触、冲突的对比不复存在,构图也从“聚”走向“散”,故意偏移了中心,创造了一种中空的结构,从而实现从“实”走向“虚”,暗合了东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韵味。
赵无极的历史地位
评估赵无极在艺术史中的地位,还是要回到历史现场。赵无极抵达巴黎时,正逢法国作为世界艺术中心彻底衰落之时,即使巴黎还有晚年的毕加索(PabloRuizPicasso,1881-1973)、阿尔贝托·贾科梅蒂(GiacomettiAlberto,1901-1966),也无法力挽狂澜、惨遭谢幕的历史命运。
对于赵无极个人而言,幸或不幸都源自助其走向成功的深厚人脉。初到巴黎,即和现代主义大师级画家毕加索、米罗(JoanMiro,1893--1983)、马蒂斯(HenriMatisse,1869--1954)等成为朋友,并且在阿尔贝托·贾科梅蒂(GiacomettiAlberto,1901-1966)的指导下练习人体素描。正是和身边的现代主义大师交往甚密,从而导致赵无极一生的艺术生涯,都未能跳出现代主义的巢穴。
二战以后,世界艺术中心转到纽约,风头正劲的是杰克逊·波洛克、威廉·德·库宁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,艺术观念发生了巨变,审美性不再是艺术家要关注的问题。
赵无极艺术风格的形成,恰是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获得启发,但遗憾的是,触动赵无极的不是艺术界发生巨变的新观念,而是被新艺术坚决抛弃的“审美性、笔触、构图”等现代主义元素。赵无极如获至宝地把这些过时的元素,结合东方绘画传统,拼凑出一种唯美、诗意的“新现代主义抽象绘画”,这种表面“新”实则旧的绘画,让沉迷在法兰西现代主义大师光环下的艺术僵尸粉眼前一亮,立刻把赵无极尊为艺术新曙光。
实际上,从世界艺术史的角度,对赵无极的书写很尴尬。赵无极没有理由被写进抽象表现主义一章,更没有艺术评论家把赵无极视为抽象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,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,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大本营美国,对赵无极知之甚少,而抽象表现主义恰恰又是梳理赵无极艺术价值的唯一学术接口。善长抖机灵的世界华人发明了一个新名词“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”,这个在商业文学语境中既华美又充溢想象的词汇,实际上没有任何学术参照的内涵。在世界艺术版图中,早已变成昨日黄花的法兰西欣然接受了这一不知所云的“桂冠”,并授予赵无极法国骑士勋章。
实际上,赵无极可以当之无愧的接受法国“优秀画家”的称谓,在艺术史里描述为:深受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影响,极具东方绘画神韵,集法兰西浪漫、诗性于一身的华裔法国抽象画家。
编辑:冰水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