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特殊的精神产物,就其功能和社会作用来说,他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。中国画的功能和社会作用,是通过对人的意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实现的,他首先影响人们的意识,进而影响到现实社会生活。也就是说,绘画艺术不是直接改造客观现实,而是通过对人们意识的教育和影响,然后在社会中发挥他的作用,包括改造现实社会,这也是所有的艺术门类发挥社会作用所必经的途径。
艺术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是通过对人的意识进行“潜移默化”的作用而实现的。艺术首先影响人的意识,然后再影响人的社会生活。杜甫说: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这就是指潜移默化的作用。中国画艺术十分重视发挥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。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:(1)教育作用(教化作用);(2)认识作用;(3)审美作用(悦情作用)。三者有时融为一体,但也不排除在某一作品中突出某一方面,灵活地发挥中国画艺术的多种功能。
一、中国画的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
一切优秀的中国画作品,不仅在于他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反映,更因为他体现了画家的正确认识、真实的感受和评价,并传达出一定的思想内含,因而具有教育作用。
我国古代就极其重视绘画的教化作用,早在夏朝青铜器时代,奴隶主统治阶级对于艺术的教化作用就已有了明确的把握。《左传》中记载:“昔夏之有德也,远方图物,贡金九枚,铸鼎象物,百物而为之备,使民知神奸。”这里所说的“使民知神奸”,就是指通过“铸鼎象物”的青铜器图纹来教育人们区别善与恶。
活动于春秋末期的孔丘开创了儒家学派,继承并发展了夏代铸鼎象物“使民知神奸”的思想,这突出反映在他“兴废之诫”的观念里。《孔子家语?观周》记载:“孔子观乎明堂,睹四门墉,有尧舜之容,桀纣之像,而各有善恶之状,兴废之诫焉。”这里,孔子将有“尧舜之容,桀纣之像”的壁画作为画家兴废的鉴戒,表明他非常强调绘画的政治思想、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化作用,集中反映出儒家理性主义审美的社会功利观念。这里所言的“兴废之诫”,表明了孔子对绘画的基本观点,这种观点也与孔子“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”,“发乎情,止乎于礼”以及“温柔敦厚”的教化思想是完全一致的。孔子对艺术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,是有着特定历史条件的,如《论语?述而》中写道:“志于道,据于道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这里的“艺”,是指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等“六艺”,虽然与我们今天所谈的“艺术”在概念上有所不同,但就其内涵而言,他仍然包含着艺术的内容。《论语?泰伯》有:“兴于诗,立于理,成于乐”的观点。在孔子看来,乐是塑造完美的人的关键环节。这些都表明,孔子艺术观念与政治志向、伦理道德和社会教育等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。他认为一个人不仅需要具有远大的志向、高尚的道德和宽厚的博爱精神,而且还应有六艺技能,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。这种主张强调了艺术“劝善惩恶”的社会功能,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消弱了艺术自身的价值,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使艺术成为单纯服务于封建纲常名教的工具,为封建统治者利用。
汉未文学家王延寿在《鲁灵光殿赋》中,记载了当时壁画里的情形,得出的结论是,“恶以诫世,善以示后”,这一思想就源于孔子。后来的曹植和陆机在论绘画的功能时也基本遵循着这一思想,没有超出儒家的认识范围。如曹植对绘画的作用所作的见解:“观画者,见三皇五帝,莫不仰戴;见三季暴主,莫不悲惋;见篡臣贼嗣,莫不切齿;见高节妙士,莫不忘食;见忠臣死难,莫不抗节;见放臣逐子,莫不叹息;见淫夫妒妇,莫不侧目,见令妃顺后,莫不嘉贵。是知存乎鉴戒者,图画也。”(《历代名画记?叙画之源流》)其观点显然受到了受儒家绘画功能说的思想影响。同时,曹植的文艺观与他的政治抱负有关,他要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。他虽然致力于文学,但拿政治与文学相比,认为文学只是“小道”而已。然而,曹丕的看法与曹植就有所不同,认为“文章乃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。”(《典论,论文》)他所说的文章,应包括辞赋等文艺作品。曹丕认为文章可以辅佐政治,成为不朽的事业。
西晋时期的陆机认为:“丹青之兴,比雅颂之述作,美大业之馨香。”在他看来,绘画和文学的作用是一样的。陆机把绘画创作与《诗经》的雅颂相并论,在中国历史上当数第一人。陆机还说:“宣物莫大于言,存形莫善于画。”认为宣明事物的道理,最有效的手段是文字语言,记录和长久保存事物的形象,最好的办法是绘画。陆机明确认识到绘画存形的特点是文字所不可替代的,他把文学与绘画的作用看得同等重要。
唐代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说:“夫画者,成教化,助人伦,穷神变,测幽微,与六籍同功,四时并运。”在这里,张彦远提出了“成教化,助人伦”理论,他把绘画的功能同六经并论,更是把绘画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提升到了至高地位。
中国画主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生活,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正确反映,他必然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。例如,当我们欣赏北宋画家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时,北宋时期的京都汴梁(今开封)的景象就会呈现在眼前。作品中描绘的是当时各阶层的人们在城郊一带的种种社会活动,反映了卞京街市和沿河两岸繁华的生活景象,如熙熙攘攘的人群,有挑担的、推车的、骑马的、坐轿的,以及各种店铺、摊点和各种类型的船只等等。使我们对当时的城市面貌、经济状况、民情风俗,以及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等方面,都能有所认识和了解。同时,人们通过对优秀的中国画作品的欣赏,可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能力。
绘画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,也体现着画家对客观生活的评价和看法。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,“艺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”,画家总是依赖对生活的感受,做出评价和看法,同时又对生活进行选择,加工和改造,最后创造出能正确反映现实生活的绘画作品,从而“为有思想的人提出或解决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”。优秀的中国画作品,总是在帮助欣赏者认识生活的同时,也教育和引导着人们对人生和生活采取积极、正确的态度和看法。
中国画艺术的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是建立在正确反映生活基础上的。如果画家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不符合实际,那么他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,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。
二、中国画的审美作用
科学给人们的知识与艺术给人们以知识的感受是不同的。当人们观赏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时,就会使人产生激动的情绪,以及对人生、对自然美的感受,这是因为绘画作品有着特殊的美的规律。一切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或其他门类艺术都具有这种审美特性,这是其他意识形态无法做到的。如果失去了审美特性,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。中国画和其他门类艺术一样,他之所以能动人以情,感人肺腑,就是因为他美、具有审美特性,从而才使得古往今来无数献身于中国画创作的画家,为他呕心沥血,又有无数人为他陶醉、倾倒!我们可以这样认为,在这个世界上,与艺术绝缘或面对艺术作品无动于衷的人大概是没有的。欣赏美的中国画作品,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反映,并且能使人产生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向往。
艺术就是一种美,而且是美的精粹。一件事物必须具备美的属性之后,才有可能成为美的对象。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,如果失去了美也就失去了他赖以存在的基础。中国画作品是画家根据美的艺术规律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劳动产品,他既是一种被物态化的心理结构和外化的思想情感的表现形式,同时也是反映生活、评价生活的一种形象反映。中国画创作运用笔墨、色彩等一定物质材料、艺术手段和表现方法,将生活素材塑造成一系列有血有肉、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生活面面,并将画家对生活的审美感受、审美理想表现出来。中国画艺术给人们提供的形象是真实的、具体可感的,也的美的。
中国画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,也是人类认识自然、再现自然、评价自然的一种特殊手段。前文已经谈到中国画艺术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,但是中国画作为一种独立的门类艺术,他得以存在的价值主要原因之一还在于审美方面,审美应该是其主要的社会作用,因为认识作用、教育作用都必须以审美为前提,并通过审美而发生。所以说,中国画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他的主要价值,寓教于乐,寓理于情,潜移默化是中国画艺术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特点。
绘画作品是画家对生活的反映。而且他所反映出来的生活要比现实生活更高、更美、更强烈、更典型、更理想、更有集中性。绘画作品作为画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性反映,集中而概括,他是人类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把握的一种最高形式,也是一种人类最高的审美对象。
中国画艺术的基本问题,就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。绘画作品要动人以情,启人以理,那么他就必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内涵,即要求真;同时又要对生活做出合乎规律性、真实性地评价,并合乎人类社会的要求,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活,这就要求善。当然,中国画艺术更要求美,并运用形象思维和一定的创作表现方法,按照美的艺术规律对社会生活进行集中、概括、加工、提炼、夸张等,创造出真的、美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形式,使真、善、美有机地统一在画面之中,使智、意、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。真、善、美是中国画乃至一切艺术的生命和本质,也是中国画艺术存在的根本的价值。
要实现中国画艺术以情动人的特性,首先在作品中要反映出画家对生活的真情实感,即表现出生活的真实性。鲁迅曾说:“因为真实,所以才有力。”只有真实才能使人信服,真实才能使人“进入角色”,感同身受,才能唤起观者的联想、想象、回忆,并激起人的情感活动,从而受到感染。
当然,中国画艺术中的真实性,并不等于客关事实,而客观事实的真实也不等于对生活的整个反映,艺术的真实与客观事实是两码事。因为艺术的真实性既有具体性、形象性,又有概括性、规律性,他既是生活的反映,具有客观性,又经过画家的加工、改造,具有典型性。
艺术的真实不是抽象的,他总是把生活中的情、志、景、境、事、理等诸种因素,集中体现在画面之中。因此,要达到艺术的真,就必须具有情真、志真、境真、事真、理真等特点,从而才能构成艺术形象和内容的真。
中国画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,真是艺术的基础。但是追求艺术的真还不是中国画创作的目的,中国画创作的目的是表现善,只有通过善的内容,才能发挥他的认识作用、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,给人以启示,推动人们按照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改造生活,促进社会发展。
绘画艺术不仅要求真与善,也不仅要用艺术的特殊方式表现出来,而且更要求美,并把美与真、善有机地统一起来,融合为一,在美的艺术创造中揭示真,展示善的内容,又通过艺术的审美作用,实现善的目的,发挥中国画的认识作用、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。因此,美是中国画艺术的本质,没有美就无从表现真与善;美是中国画艺术的特殊功能,没有美,中国画就失去了审美价值,就不能发挥其独特的认识作用、教育作用,更谈不上审美作用。从根本上讲,中国画艺术的主要功能不是实用,而是审美。
中国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审美。绘画作品在于通过给人以美的享受,影响人们的主观世界,并在改变客观世界时,发挥积极作用,如果在绘画乃至一切艺术作品中失去美的因素,那么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。但是艺术与美之间又不是同等的。美是一种客观社会性的存在,除了艺术美之外,在自然界、以及现实生活之中,也存在着分散的自然形态的美,然而中国画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,他是画家对生活进行了审美体验之后,并经过能动性主观创造,是对生活美的反映,这种反映既不是纯主观的,也不是纯客观的,而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。
中国画创作作为人类对美的艺术追求的表现形式,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,是画家社会实践的产物,他具有客观社会性,形象性、感染性、愉悦性,他以真、善、美为基础,是审美的最高表现形式。
编辑:冰水雾